微軟於2018開始的海底數據中心項目,讓IDC產業將降能耗的目光擴展到海洋。我國海洋資源發達。擁有18000公里海岸線,300萬平方公里海域,是否也能實施海底數據中心?這或許是國內IDC業內人士曾經想過的念頭。
去年8月,海蘭信公司宣佈正式啓動海底數據中心項目(Project UDC)並簽約,成為國內首家研發海底數據中心的企業。首個吃螃蟹的人並非業界熟悉的IDC公司,而是一家海洋科技企業,這使得當時這一宣佈引來了IDC業界眾多疑問。
1月10日,海蘭信舉辦成果發佈會,面向業內展示其海底數據中心階段性測試成果、發展規劃等。IDC記者在會上獲悉,海蘭信海底數據中心(UDC)測試樣機下水後各系統表現良好,單艙PUE值達到1.076。
這國內首個海底數據中心概念而已還是真可行?怎麼建?可靠嗎?IDC圈記者看過發佈會後,總結如下:
海底數據中心怎麼建
會上,海蘭信副總裁徐坦介紹了海蘭信UDC解決方案。一個海底數據中心由岸站、海底高壓複合纜、海底分電站及海底數據艙組成。
岸站通過複合海纜向海底分電站進行高壓輸電;海底分電站內部進行高壓變電並實現智能化的開關功能;數據艙內部通過配電實現對每個 IT 設備的電力供應,並將產生的熱量通過冷卻系統散入海水中;數據艙中的 IT 設備通過海底光電覆合纜與岸站聯通,接入互聯網,進而實現數據的多種應用。
海底數據中心艙設計壽命25年,主體結構為罐體結構,電氣設備、冷卻系統均佈置在罐體內部;罐體頂部為海水冷卻系統,主要包括海水泵和冷凝系統,冷卻系統利用管道將海水直接通過服務器機架背面的散熱器,然後排回大海,排出的高温海水與周圍水流融合冷卻;入海的罐體結構採取塗層和陰極保護法,罐體外部佈滿犧牲陽極塊,採用鋁合金犧牲陽極;罐體下部為混凝土配重塊;系統通過鋪設的海底電纜與陸上操作中心相連。
每個數據艙設計值是 500KW 的 IT負載,可以容納 14 個機櫃,42U 高度, 每個機櫃負載 35kW,相比傳統陸上 IDC 功率密度提高 5-7 倍,設計 PUE 值小 於1.10;罐體內充滿惰性氣體。
海底數據中心可靠性高嗎?
自報道海底數據中心以來,會不會漏水,可靠性如何是最常見到的評論。
發佈會,海蘭信展示了國內首個海底數據艙實物,據悉此前已經進行了為期40天的數據艙的下水測試。
數據艙測試樣機長 5.76 米、直(外)徑 3.05 米,艙內裝有 4 個機櫃,單機櫃功率 35W。測試在時平均水温18℃的珠海進行。測試顯示,期間樣機的密封、壓力、冷卻、電力、耐腐蝕等各項系統均運作正常,沒有故障情形發生。
數據中心PUE真能降低嗎?
根據“清華大學傳熱與能源利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”出具的《海蘭信海底數據中心能效測試報告》顯示,測試的單艙PUE值達到1.076。
報告主要結論:海底數據中心以海水為自然冷源,基於分離式熱管可實現在南方沿海高熱地區數據中心的高效冷卻;
海底數據中心採用機櫃級冷卻技術,單機櫃功率高達 35kW;經小試樣機實際入海運行測試,在海水温度低於25℃時,可維持艙體環境温度低於 35℃,滿足服務器運行要求;測試樣機 PUE 達到設計目標,單艙 PUE 值為 1.076。
海底數據中心的環評和安保
要建設數據中心,環評是必須要通過的,過往文章中對數據中心沉入海底是否會影響海洋生態也提出了質疑。
針對這一點,發佈會上展示了青島環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出具的《海底數據中心海洋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報告》。“樣機對測試海域的海洋生態環境友好,出水口最高温升僅為 2℃,且影響範圍僅為設備周邊小範圍內,基本不會對海區內海洋生物產生負面影響。
目前陸地上的數據中心,安保十分重要,數據中心往往設置多層門禁、身份驗證和嚴密監控等措施。數據中心放在海底,安全性如何保障?
海蘭信在會上介紹了不同陸上海底數據中心的監控系統,包括海底網監控系統、 水下自主航行器(AUV)、海面無人艇巡邏系統、海岸雷達監控系統以及低空超輕型無人機系統等。據悉,該領域為海蘭信多年來聚焦的海洋科技領域,具有相當的技術優勢。
與微軟將海底數據中心用於自家Azure雲計算不同,海蘭信的UDC瞄準了商用目標,已經成立子公司海蘭雲進行海底數據中心的研發、建設和運維。他們在發佈會上介紹,計劃於今年在海南和廣東建設示範項目,規模不少於5個數據艙,未來還將與國內數據中心領域的企業開展合作。